我是棠棣,一枚历史爱好者。欢迎大家【关注】我哈福配资,一起谈古论今,纵论天下大势。君子一世,为学、交友而已!
“我失骄杨君失柳,杨柳轻直上重霄九,问讯吴刚何所有,吴刚捧出桂花酒。
寂寞嫦娥舒广袖,万里长空,且为忠魂舞,忽报人间曾伏虎,泪飞顿作倾盆雨。”
毛泽东的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(
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,杨开慧的好友
)》这首词,在群众中广为传诵,词中的“骄杨”——杨开慧的名字和她那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,也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之中。而李淑一的丈夫,
1932年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因反对王明左倾错误,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被杀害。1945年被平反昭雪。
杨开慧,
展开剩余88%小名霞,字云锦,
1901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板仓。父亲杨昌济,是一个思想进步、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。母亲向仲煦,勤劳俭朴,慈祥善良。
由于家庭的熏陶,杨开慧从小爱读书,爱劳动。7岁上学,刻苦用功,喜读古典诗文。她待人温和谦让,同学们都喜欢和她接近。
1、反抗者
杨开慧13岁那年,父亲留学回国,应聘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。杨开慧随全家迁至长沙城内,转入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。
当时,湖南一师的学生毛泽东、蔡和森等,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,经常在杨昌济先生家里聚会,纵谈国家大事,研究革命道理。杨开慧经常作为一个沉默而热心的旁听者,为他们的谈论所吸引。
她钦佩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深刻见解,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女孩子。
1918年夏,杨昌济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,杨开慧随父亲到北京。
因父亲长期患病,她没有进学校读书,在父亲的指导下,坚持自学。在这期间,毛泽东、蔡和森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,也先后来到北京,常来探望老师。杨开慧又有机会聆听他们纵谈国事,抨击时政。
在毛泽东的帮助下,她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开始接受了一些民主革命的新思想。毛泽东经常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学习笔记借给她阅读,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,杨开慧进一步接触新思想、新思潮,正当她在父亲病榻前为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而兴高采烈时,她的父亲杨昌济却于1920年1月不幸病逝。
杨开慧随全家扶灵柩南下。回长沙后,进入福湘女中读书。她的反抗性格开始显露。这是一所外国人创办的学校,规定每星期日要集体做“礼拜”,她偏偏不去。
当时女同学习惯留长发,她却带头把长发剪短。顽固派讽刺她“男不男,女不女”,她干脆把头发剪得更短些,作为回答。
她还在《福湘周刊》发表了《呈某世伯父的一封信》等文章哈福配资,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,揭露了宗教的虚伪。
她主张解放女权,男女平等,婚姻自由,要求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。她还为周南女校一位教员逼死出身贫苦的妻子一事,和同学们一起,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。
她的这些活动,引起了学校当局的注意,把她看成“危险分子”,扬言要把她赶出学校。
恰在这时,知识界提出了“男女同校”的主张,她便串联了五个同学,毅然离开女校,进入岳云中学读书,成为湖南男女同校的第一批女生。
1920年8月,毛泽东等为了传播进步思想,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。杨开慧积极参加了文化书社组织的一些活动。不久,她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。
2、追随者
杨开慧和毛泽东经过数年的了解和相爱,于1921年秋结婚。
1921年7月,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,从上海回到长沙,建立了中共湖南省支部,1922年改为中共湘区委员会。
毛泽东担任区委书记,杨开慧就在这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她从家里拿了一部分钱,向湘区委交纳了党费。
入党后,她担任区委的机要交通联络工作。他们的家,长沙市郊清水塘22号,就是区委所在地。从这时起,杨开慧就成了毛泽东的助手。
为了党的工作,她经常来往于文化书社、望麓园织布厂和犁头街青年图书馆。她还协助毛泽东剪辑报纸,收集资料,抄写文稿,经常工作到深夜。
婚后,杨开慧对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体贴入微,使毛泽东得以有时间、有精力从事十分繁重的工作。
毛泽东于1923年4月去上海党中央工作。杨开慧和母亲带着岸英和刚出生不久的岸青到了上海,继续协助毛泽东工作外,还到工人夜校去教书。
一年后,又随着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。毛泽东在韶山办起了农民夜校,杨开慧担任夜校教员。
1925年10月,杨开慧离开韶山到广州,协助毛泽东编辑《政治周报》。1926年冬,湖南召开全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代表大会,电请毛泽东回湘指导工作,杨开慧也回到湖南,帮助处理大会文件。
大会后,当毛泽东对五个县的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期间,杨开慧也紧张地帮助整理和抄写有关农民运动的资料,为当时的革命斗争作出了贡献。
3、坚贞者
1927年2月,毛泽东前往武汉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,杨开慧随往武汉,大革命失败后,毛泽东回湖南领导湖南临时省委。
以后,按照党的八七会议指示,发动秋收起义,杨开慧则回板仓参与当地的地下斗争。
杨开慧离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,带着孩子和保姆陈玉英回到板仓,周围是一片白色恐怖,杨开慧丝毫没有畏惧。孩子有保姆照管,她开始了新的工作。白天,她有时打扮成一个村姑,提个竹篮,来往于各地的秘密联络点。
晚上,她有时和贫苦农民促膝谈心,有时伏案学习或是写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在板仓,她很注意联络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的积极分子,不断向他们宣传:“挫折是暂时的,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。”在她的鼓励下,缪佩秋和他的妻子秋一嫂等当年的农民协会委员,革命意志更加坚定。
杨开慧在板仓坚持斗争3年,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她关心群众疾苦,群众也把她当作贴心人,大家都亲昵地叫她“霞姑”、“霞姐”。
毛泽东率部队上井冈山以后,杨开慧日夜思念毛泽东。她在一首《偶感》诗中写道:
“天阴起逆风,浓寒入肌骨。念兹远行人,平波突起伏。足疾是否痊,寒衣是否备?……”
表现了对毛泽东的深情眷怀。
1930年8月,红军占领长沙又主动撤离后,敌人更加疯狂地进行反扑,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。还贴出布告,悬赏捉拿“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”。形势非常险恶,但是杨开慧不顾个人安危,奔走于板仓方圆几十里,鼓励大家坚持斗争。
就在这一年的10月24日凌晨,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,国民党乡长范庆煦带领80多名匪徒包围了杨开慧的家。杨开慧迅速地把党的机密文件拿到厨房里烧掉,然后从屋里走了出来。
凶恶的敌人连8岁的小岸英和保姆陈玉英也不放过,把他们和杨开慧一起押送到长沙警备司令部,后来又转入陆军监狱。
敌人多次逼问她:“毛泽东到哪里去了?”她斩钉截铁地回答:“不晓得!”
敌人用打木棍、抽皮鞭、扎竹签、踩扛子等毒刑,把杨开慧折磨得遍体鳞伤,可她始终坚贞不屈。
敌人见硬的不行,于是又改变策略。一天,他们把杨开慧“请”到客厅坐下,对她说:
“只要你在报纸上发表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的启事,你就可以马上得到自由。”
.杨开慧冷笑道:
“要打就打,要杀就杀,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,除非海枯石烂。”
敌人无计可施,决定对她处以极刑。
杨开慧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。在阴暗的牢房里,她教岸英识字,嘱咐他长大了要好好听爸爸的话,努力为党工作。
她对前来探望的亲友说:“死不足惜,只望革命早日成功。”
1930年11月14日下午1时,长沙浏阳门外的刑场上,响起了嘶哑的枪声,29岁的杨开慧英勇就义了。当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,连夜把烈士的遗体运回板仓,埋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。
不久,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开慧牺牲的噩耗,悲痛地说:“开慧之死,百身难赎。”
全国解放后,毛泽东先后派岸英、岸青回板仓扫墓。他称开慧为“骄杨”,并解释说:“女子革命而丧其元,焉得不骄”。
(正文完)
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【关注】我私聊哈福配资,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,第一时间回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牛人策略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